开卷有益
“开卷有益”一词来源于《渑水燕谈录》:“宋太宗日阅《御览》,因事有阀,暇日追补之,尝曰:开卷有益,朕不以为乏。”据记载,太宗不仅自己践行“开卷有益”,更引领了大宋朝开卷之风尚,就连平素不读书的宰相赵普,也闭门研读《论语》,后有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之谓。此段是否乃颂圣之辞,无从考证,但其表述的观点却毋庸置疑:只要翻开书本,总会有所受益。
读书足以长睿智。荀子曾说: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”这话表明的是每个个体的能量是有限的,要想博学广识,还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无疑,书卷就是那巨人的肩膀。因为它是人类文化最独特的载体,不仅传递着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和体察,也诉说着人类思想发展的历程。读破万卷,博采众长,能指引我们走出自我的狭小。
读书足以修身心。古人云:“治天下者先治己,治己者先治心。”而读书,是治心修身的一剂良方。读书可以淡化彷徨,缓解压抑的情绪,让人“内无思想之患,以恬愉为务”;可以净化灵魂,驱散心头的阴霾,让人“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”。尤其是现代生活丰富多彩,各种物质欲望弥漫在人们的内心,我们的心灵更需要文化的滋润,从而在纷繁的世事面前不悲、不喜、不惊、不诧、不忧、不惧。
读书足以增涵养。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的孟子,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”的诸葛亮,“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”的陆游,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的鲁迅,让我们领略到了胸襟的开阔和境界的高远,深化了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思考,更是叩问着我们的终极理想和精神追求。我们的情操、品行,在与先贤的对话中日渐仁厚、高尚。
人欲成才,士欲济世,务必勤于读书。孔子博学广闻,非生而知之。若没有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的境界,何以博得“至圣先师”的尊称?康熙从5岁开始读书,儒家经典日日必读,字字成诵,纵使过劳至于咯血,仍不肯休息。年事愈高后,依然手不释卷。而纵观其一生,智除鳌拜、平定三番、收复台湾、安定中原,开创千古霸业,与其博学广闻不无关系。
读书,不仅有助于个人素质的提升,更有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。有人说:“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,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。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阅读水平;一个国家谁在看书,看哪些书,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。”的确,知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深厚底蕴,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,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。
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儒将之风,鄙弃匹夫之勇,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延绵不断,长盛不衰,重视读书是根本原因。然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,开卷之风日衰,读书之气不浓,敏而好学焚膏继晷者寡,心浮气躁无暇读书者众,这需要十分警惕。毕竟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,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做好文化准备。如果开卷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不可或缺,成为全民的一种自觉,那或许正是大国崛起的伴奏。